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监督纵横  >  正文

平湖人大:助力农业农村发展“有地可用”

嘉兴人大网    发布日期:2023-09-01

  

  “育秧中心3亩地的用地性质调整成功,可以开建啦!”眼下,在平湖市新仓镇中华村、杉青港村、双红村、芦湾村四村连片的12000亩土地上,一个粮食全产业链项目初现雏形。

  土地是农村最大的资源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支撑保障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源动力,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牛鼻子。

  平湖市人大常委会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把牢图”监督,瞄准“土地”痛点,精准监督发力,为持续提升乡村营商环境,助力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谋良策、献力量。

  调研问诊,摸清“问题脉搏”

  “当前‘三农’用地现状如何?怎么布局的?存在什么困难?”为挖掘当前农业农村用地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今年年初以来,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开展专题调研。

  “从‘三区三线’划定情况看,永久基本农田紧贴大部分农村道路,涉及农村‘四好农村路’改造提升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较为困难。”广陈镇(农开区)农业副镇长向调研组反映。

  “现代农业发展大多需要配备蓄水池、泵房、配电房等设备,这些用地在上海政策中属于设施农业用地,而我市政策较难实现,使得一些农业项目发展涉及的用地经常需要整改。”在农业农村局调研时,相关负责人说道。

  “我们老一辈做农业的学历都不高,稍微种点就被说不规范要整改。”“新政策出来后,最好给我们讲解指导一下。”在走访大棚户等新型农业主体时,他们迫切希望能得到“听得明白”的用地指导。

  为了进一步拓展调研覆盖面,让调研“下深水“”民意浓”,3月10日-21日,市人大在“数字人大”平台“浙政钉--参与监督”版块,以调查问卷方式,设计发布了10个问题向全市人大代表和选民群众线上征集意见建议。

  本次线上调研,共有368人参与。“对我市优化和保障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用地工作提出意见建议”这道开放式题目,有166人输入了意见,涉及“科学编制规划、统筹安排用地、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房用地、加强政策宣传、保护耕地、供给农业产业用地、支持特色农业和经济作物需求、重视设施农用地保障”等九方面38类意见。

  3个月的深入调研,发现了“农业农村产业项目用地实际供给较少、用地规划仍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发展现实需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限制越来越多、农民建房用地缺口较大、用地政策宣传和业务指导较少、设施农用地申请审批较难”等六大方面问题。

  审议讨论,开出“破难药方”

  “新一轮规划布局了乡村振兴建设用地空间为1.0473万亩,其中:产业融合用地2147亩、农业设施用地2302亩,安置用地6024亩。”3月28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向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主任会议详细汇报市政府《关于乡村振兴中农业农村用地布局优化工作情况的报告》。

  “要让农业产业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能有效衔接,既要保护耕地,又要保障农业特色产业用地需求和供应。”在讨论阶段,市人大农业农村工委主任王建良开门见山。

  “建议对农业产业发展用地提高实际供给能力。”“加强对镇街道的规划编制指导,合理安排乡村公共服务用地、道路桥梁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用地。”“要大力支持农民建房和公寓房建设用地需求。”大家纷纷提出意见建议。

  会议要求市政府结合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加强摸底调研,进一步修改完善《平湖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确保每一寸土地发挥都发挥最大价值和效益。

  会后,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结合讨论意见,第一时间完善形成《关于平湖市农业农村用地布局优化工作的调研报告》,交办市政府研究办理。

  “本次确定耕地保护任务35.34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32.28万亩。”6月20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平湖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编制情况的报告》。

  在审议发言阶段,一条条高含金量的意见建议竞相而出:“要积极做好农业标准地改革探索,细化明确农业项目用地‘准入’标准。”“加快修订完善我市设施农用地管理办法。”“及时组织涉农的市级部门、镇街道开展用地业务培训。”“倾斜部分用地保障农开区食品加工、智能农业装备、文旅开发等二三产。”“加快安置房建设速度。”……

  会上,表决通过了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同意〈平湖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决议》,要求市政府根据审议意见修改完善后,按法定程序上报,经批准后严格依法依规组织实施。

  会后,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结合审议发言,形成四大方面12条《工作建议》,再次交办市政府研究办理。

  出台政策,降下“解渴甘霖”

  人大出了“金点子”,政府就有“真行动”。对此,市政府认真梳理、逐条研究、积极吸纳,让出台的政策、作出的决策更加贴近民心、温暖民生。

  近日,《平湖市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2023-2027年)》印发,其中关于坚持保护耕地,守牢耕地保护红线不动摇;完善村庄用地布局和结构,推动“成团、成组、成整”搬迁;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市、镇街道、村三级联动机制等多条建议来自人大开出的“建议良方”。

  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现场发布实施的《平湖市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的实施意见(2023-2025年)》中,详细划分了“三类”农业标准地,并且明确“土地使用指标要适当向农业标准地项目倾斜,统筹落实设施农用地政策,配套一定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农业标准地。”这为解决设施农业用地供给矛盾提供了政策支持,也为当前亟需整改的农业产业项目配套用房用地紧缺注入了“止痛剂”。

  8月10日,市财政局、自然资源规划局、农业农村局、农合联等“三农”相关负责人主动走进市人大代表联络总站,向“三农”领域的人大代表和农业主体等,详细讲解《平湖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平湖市高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意见(2023-2025年)》等“三农”相关政策,并组织开展“三农”用地业务培训,积极落实人大建议。

  “有了专业的讲解,感觉对政策理解一下子通透了。”市人大代表,林埭镇甜觅家庭农场负责人曹强表示,接下来将仔细对照政策整改,确保农业用地符合规范。

  “标准地改革政策里明确‘支持新仓镇、广陈镇开展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工作’,有了这句话我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干了!”市人大代表,广陈镇三兴村党委书记马剑法“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当前,独山港镇“万亩稻海·未来田园”现代农业项目、新仓镇“郁野·杉水客”农业项目等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如火如荼开展,新埭镇吴泾花苑二期1600套公寓房、曹桥街道墙里花苑498套、新仓镇家和佳苑348户安置房全速开工建设……这些农业项目“有地可用”“有地可为”的背后,离不开人大为农业农村用地优化工作的监督发力。

  


来源: 作者:平湖市人大常委会农业农村工委 金宇擎